
反反噬
ANTI SELF- DEFEATING
第九届繁星计划当代艺术家研究展
The 9th Stars Plan Contemporary Artists’ Research Exhibition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
出品人:陈勇劲
策展人:蓝庆伟
展览时间:2025.7.10-2025.10.27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琴台馆)A、B、C展厅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笔划排序):马 轲|王永成|王海川|史怡然|江 衡|刘 可|李 昊|李大方|李邦耀|李继开|李文光|余春娜|沈沐阳|陈彧君|陈春木|张 晓|胡佳艺|赵 洋|姚明峰|秦 琦|谢 琦|曾 曦|蓼 萧|翟一涛|谭 勋|鞠 腾
反反噬——艺术当代化的探索
蓝庆伟/文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展开,中国当代艺术在“玩世现实主义”之后,经历了以“艳俗”和“波普艺术”为代表的另一个时期,两者都有着对商品经济的讽刺和讨论,流行的国际品牌形象、手机等数码产品、货币化、产品托拉斯等图像呈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商品与消费关系——被艺术家们敏锐地捕捉到。到90年代末期,城市化的新景观、新事物以及大拆大建、环境问题、影像艺术、游戏、地球村等都市化的形象亦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更像是拥有上帝的俯瞰视角。一方面,开放的信息为艺术家们带来了全球的最新资讯与图像,另一方面,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城市化成为具体的显现,而漫长的城市化过程中,西方关于都市化的理论陆续传入国内,对商品经济和都市化的警惕让艺术家们在旁观的视角之下创作了大量与之有关的作品,以此来表现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以及商品化和城市化等时代趋势,当时的作品中不乏对商品经济与城市化的批判与警惕。
城市化的进程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而加快速度,在基数非常庞大的人口密集型城市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疏远,每一扇门窗都是自我隔绝的有效标志,数字与互联网技术为这一现象的发展提供了温床,景观社会由此不断显现。在手持终端设备成为每个人的“眼罩”之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慢慢变得像虚拟世界中的游戏。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概念在中国有明显的滞后性,虽然这个词汇在中国都市化的进程中已被滥用,但这一理论却更加匹配当下的数字社会现状——在人与真实社会之间是由媒体制造的虚假世界,在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中,“景观”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景观是——刺激消费欲望的——符号,在法国导演科拉莉·法尔雅2024年执导的电影《某种物质》中,将“景观”和“欲望”诠释得淋漓尽致,并为得到自己欲望的景观而不惜一点点的蚕食自己,直至消亡。
“反反噬”的理念便是基于这样的三重语境展开:一是在景观社会之下,身陷其中的人如何像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家们一样,作为旁观者来看待这一被不断进化的景观变迁;二是在不断发展的人工时代,如何从技术流中抽离,不盲目迷信技术的科技美学,而去反思技术在人文关怀上的工具理性——“反反噬”强调人在景观社会、科技社会之下的自我反思与跳脱,强调艺术作品在剥离科技外衣之下的人文思考,强调艺术在所处时代浊流之中清晰反映;三是面对艺术当代性的困境,如何让抢跑的“灵魂”回归身体,让艺术回归本体。换句话说,“反反噬”是对艺术当代性的一种提示。